汉中新星儿童成长援助中心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公益组织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22 12:26

“面对6100万名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可以做些什么?”最近,很多公益组织,特别是儿童与教育类公益组织都在讨论这个议题,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对留守儿童的物质关怀重要,但是心理关怀更显急迫。

    近年来,国家加强建设寄宿学校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两免一补”,即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书费和杂费,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费,同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除此以外,很多公益组织也提供了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的帮助。

    在物质关怀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关怀的组织并不多,其原因在于开展心理关怀难度更大,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公益组织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模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怀?笔者梳理现有的留守儿童关怀服务模式发现,总体来说大概可以分为四个类型:面对群体提供非专业服务、面对个体提供非专业服务、面对群体提供专业服务、面对个体提供专业服务。

    第一类:面对群体&非专业

    这类活动包括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提供硬件条件的改善等。比如,北京歌路营为农村寄宿生提供的《新1001夜》睡前故事项目,包含了大量心理疗愈、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内容。可以考虑的活动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类活动等,已经有研究证明,体育、音乐类活动开展对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负面情绪有很大帮助。

    笔者曾在一间农村寄宿学校里做调研,一般吃完晚饭上自习前,孩子们都会在学校里三三两两地逛一逛,或者很无聊地待着。有一天,我看到很多孩子吃完饭就搬着自己的椅子往一个教室里跑。校长告诉我,每周三学校都会播放一个电影。影片虽然都很老,孩子看了也不止一遍,但是对他们来说,周三晚上能看一会儿电影就非常开心。这位校长说,安排在周三,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往往最想家最难受,放了电影就会好很多。

    有的留守儿童大量聚集的寄宿学校,宿舍设施简陋,毫无温馨感,更谈不上让儿童身心愉悦。在重庆,有的公益组织在寄宿学校美化校园、美化宿舍,每个宿舍的墙上都绘有不同儿童主题图案,效果非常好。在我所到的农村学校里,绝大部分宿舍都没有安装窗帘,高年级的女孩子换个衣服就要躲到门背后,如果装一个窗帘,会让儿童的隐私得到保护,增加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第二类:面对个体&非专业

    笔者接触到的这类项目有大朋友写信、朋辈模式、一对一帮扶、暑期与父母团聚等活动。

    这一类项目中,志愿者一般是一对一,好处是可以保证长期稳定和深入进行交流。如果是年龄大的就是大朋友,当然也可以是同龄人的朋辈模式。但这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仅仅依靠纸面或者手机等信息交流,而是要通过前期面对面的活动,让双方彼此认识、了解各自的背景、过往生活的经历和细节,由此找到可以深入和持续沟通的话题。

    另外,有公益组织发动一些企业主,由企业主出钱,接员工的孩子暑期来父母所在地团圆。这一方面对孩子和父母建立关系带来很大的好处,同时帮助企业留住员工。

    这类活动针对性更强,会让留守儿童更容易感觉到社会和父母的支持,但照顾到的人群数量比较有限。

    第三类:面对群体&专业

    这一类活动包括为老师提供专业培训、推进学校心理课、驻校社工、村级儿童福利社工专员、提供在线心理产品等。

    为老师提供专业培训、促进老师开展心理课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简单的心理辅导等知识是农村老师普遍不具备的。有一些组织开展此类工作的挑战在于,老师们自身心理也亟待改善,很多老师明显缺乏内在动力去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而习惯性地愿意采用简单的教育手段。在前期培训之后,后期的督导也需要跟进,否则质量会大打折扣,因此带来的成本和人力需求都比较高。

    驻校社工、村级儿童福利社工专员都是急需的专业力量,在有条件能开展的地区推广,会给所在地留守儿童带来很大的福祉。按照目前情况,所需要的此类专业人才数量很大,显然不是一时所能解决。

    在这一类型中,歌路营正在尝试利用新技术将留守儿童需要的心理内容在线化。所有的内容都是有针对性地为留守住校儿童开发,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或者学习中实际会遇到的各种“情景问题”。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观看具有心理疗愈作用的心理故事视频,并完成后面设置的互动题目,学习应对困境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可以从孩子的观看和互动数据上获知所在地区、学校普遍性心理关注点,也可以发现特殊儿童的情况,形成给学校和老师的反馈。

    第四类:面对个体&专业

    这一类包括面对儿童的心理热线、法律援助热线以及个体的心理辅导、社工干预。

    此类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是专业人才数量、地域限制,还有如何使留守寄宿儿童在情况发生时,非常方便地获得帮助。一对一的模式针对性更强,但是服务人数有限,因此建议可以在对留守、独居、寄宿高危儿童进行筛查和数据库建立基础上做好重点对象的紧急干预。

    对于第三大类和第四大类的活动,我提出的思考是,既然专业社工、专业心理辅导人员都稀缺,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替代部分人力,实现地域和空间、时间上的突破,同时专业人才去做技术不能代替的部分职能,实现留守儿童心理关怀的“O2O”(线上加线下)模式。比如,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吸引有需要的孩子来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组织专业人士提供在线服务,和留守住校儿童实现互动,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如果有特殊孩子需要紧急干预,及时通知在地公益组织,进行面对面的干预。

    从宏观角度看,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城乡二元制户籍问题、父母能否返乡创业、儿童保护法律的完善和体系建立,但是制度的完善不是马上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公益组织进行政策倡导的同时,也立即着手对留守儿童实施关怀。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个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立体、互补性的干预系统,更好地发挥影响力。

   (作者为北京歌路营总干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汉中新星儿童成长援助中心    陕ICP备16017036号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